C24 新产品性能规划的博弈 - 消费者权衡比较产品性能的研究实验

 

新产品开发过程中,产品几个主要性能的规划,如何取舍才能受到目标消费者的青睐,是一个重要的课题。

 

最理想的方向是主要性能全部领先,但不是每个品牌都有这个实力,况且即使没有研发能力的限制,也会带来产品成本的上升,可能导致价格竞争力不足。

 

在现实的新产品开发中,常常不得不在产品的主要性能上做取舍,这就带来了高难度的问题:在产品性能矩阵中,什么样的组合,是可能最受目标消费者欢迎呢?

关于消费者权衡比较多个不同性能取舍产品的问题,也引起了学院教授们的兴趣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。今天成林老师分享潘教授和莱曼教授的一个研究实验,他们选择测试了几个日常的常见产品,有两个主要的可量化性能指标,在两个已有产品A和B的情况下,新产品N选择不同的产品性能组合进入市场,消费者分别在从2选1和3选1的场景中进行选择,观察消费者选择的变化情况。

 

为了增加研究的实用性,两位教授特意在所有产品组合上,剔除了在性能上全部占优(1高1高)和全部劣势(1低1低)的备选项。

 

实验结果显示,消费者最青睐的性能组合,首先是1高1中的优势组合(N3),其次是1中1中的妥协组合(N4),再次是1高1低的极端组合(N2),效果最差的是1中1低的弱势组合(N1)。

落实到具体运用,如果把价格和一个产品主要性能作为考虑的两个性能参数,那么消费者对新产品规划组合的欢迎度是:

- 如果价格设置为品类最贵(1低),那么产品性能必须死磕品类领先(1高1低),才有一些机会,否则产品性能落到品类中等(1中1低),消费者的认可度就很低了。

- 如果价格设定为品类中等(1中),那么产品性能领先时(1高1中)消费者接受度最高,其次是产品性能中等(1中1中)消费者认可度中等,产品性能落后时(1中1低),消费者的接受度就很低了。 

- 如果价格设定为品类最低(1高),同样可以选择品类中等(1高1中)来获取消费者高认可,也可以选择品类落后(1高1低)来获取消费者中低等认可,具体看产品的策略。

以上这个分析,可以看出低价位和中等价位的新产品规划,增长策略是相对占优的。品类价格杀手的产品,日子其实是不好过的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行业里某个雪糕杀手快速陨落,另一个原先高调要做高端的零食品牌,也不得不改变定位大幅降价的原因。 

 

潘教授和莱曼教授的实验很有价值,当然考虑到品类和产品的差异性,结果仅供参考。具体到实际运用,还是建议大家更多地借鉴教授们的方法,开展用户调研进行验证。成林老师一直倡导科学的消费者调研是重要业务决策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