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7 好战略转化为好绩效的障碍和对策 (上篇)

 

“由于规划和执行中的缺陷和故障,公司通常只实现其战略潜在价值的60%左右。”这是战略咨询专家迈克尔和其同事理查德,与经济学人信息部门合作,对全球197家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公司的高管调研后的发现。原文“Turning the great strategy into great performance”发表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中,内容很精彩,推荐阅读。限于版权,成林老师做简单摘要,并分享阅后心得。

 

调研显示,大多数公司的执行结果与当初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。那么未能实现的绩效被哪些因素阻碍了呢?

被调研的公司高管们认为,排名前列的主要阻碍有

1.  缺乏必要的资源配置;

2. 战略的沟通不佳;

3. 相应的执行行动没有被清晰的定义;

4. 相应的执行行动缺乏明确的负责人;

5. 公司内部组织不能有效协同,组织孤立阻碍执行;

 

两位专家也给出了相应七个对策,成林老师选择深有共鸣的三点来分享。

对策一,战略描述要简单而具体。

对策二,可以争论形成销售预测的假设,不要争论销售预测结果。

对策四,尽早讨论所需资源的配置。

 

接下来成林老师做一些延展:

第一,公司战略一定要聚焦,而有充分资源投入到聚焦业务的前提,是对关停业务和维持业务的强力且合理的资源抽取。因此好战略必然不是面面俱到的老好人。

 

公司的战略描述,看起来华丽高大上的多,能具体指导团队日常应用决策的少。华而不实的战略及其描述的危害,商业经典《好战略坏战略》也有具体的论述,推荐阅读。

 

公司不分大小,都不太可能做到资源无限供应。战略的本质,就是资源有限时,做出个性化选择,依托团队分析比较,通过放弃胜率较低的领域,将有限资源聚焦在精心选择的某个具体领域,从而在局部形成竞争优势或缩小竞争劣势,进而取得相对最优的业绩和回报。

 

好的公司战略,对于现有业务只有三个判断:聚焦,关停和维持。

聚焦业务,就是要重点发展的业务,可能现有的明星业务;或者是发展萌芽中,但是我方优势明显,成长趋势喜人的业务;或者是我方高度看好,计划进入的新业务;

关停业务,就是经营困难,或者尚能维持经营,但胜率较低难以突破,选择放弃的业务;

维持业务,就是还能维持经营,但是不值得继续增加投入,选择维持的业务;

 

有效战略的一个关键点在于,聚焦业务的资源增量,通常不是额外新增加的,是要来自公司于从关停业务和维持业务中压榨抽取,然后转移过来的资源。压榨抽取的多,才可能转移的多。很多公司的战略失误,就是在这个关键点上做的不够坚决。

 

关停业务,越早判断,越早决策,能抽取转移的资源就越多。常见的雷区是,不尊重团队,采取敌对姿态,又企图越过劳动法的红线,结果搞得一地鸡毛,因小失大。关停业务和团队的有效处理,是一个重要的课题,我们将来会用一个实操案例来专门介绍。

 

维持业务,并不是选择相信之前表现不佳的它们,今年突然会开始变好,也不是选择容忍它们继续低效运营。对维持业务的重点是要在业务维持的同时,强力的合理控制成本,将资源转移到聚焦业务。

 

合理控制成本的意思,不是一刀切的全项目等比例削减,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没有技术含量,往往会带来危险的后果,常见的事故多发区是产品品质相关的重要原材料因成本削减而降级,导致产品品质可感知的大幅降低,引发销售下滑带来人为的灾难。合理控制成本,要能够进行成本分析,确定资源投入的优先级,把有限资源投放在事关业务存续的的关键环节(例如消费者关注的产品核心品质和服务等等),在非关键环节(例如办公环境、人均办公面积、高管配车、差旅头等舱和豪华酒店等等)加大成本控制。

 

成本控制的技巧,就是既学会在鹅相对不痛的地方拔鹅毛,多拔毛的同时尽量不让鹅叫,或少让鹅叫。

通常来说,强力地合理控制成本的运作难度,是比提升业绩的难度要低的。常理看,被列入维持领域的业务,该业务管理团队是否能进行高质量的成本控制,基本上是证明自身价值的最后一次机会,这是公司要向该业务管理团队传递的一个明确信息。公司不宜完全放手,要细致的参与成本削减方向的调研和决策并持续跟进结果,确保削减成本给业务维持带来最小的副作用。公司更不宜只是施压,不关注过程和手段的合理性,该支持该帮扶的不能少,避免业务管理团队压力之下剑走偏锋,酿出祸端。好的管理从来都是结果和过程的双重把控。

 

很多公司聚焦的战略无法获取足够资源,就是因为在关停和维持业务的处理上,态度和能力都不足,因而压榨抽取的资源转移,远远无法达到“聚焦“的基础要求,最终”聚焦“只存在于纸面而无法落地。

 

下一篇,成林老师将分享第二个延展点,战略目标的设置,要有挑战,也要实事求是。那些认为故意层层加码,拔高目标,能更好促进达成的传统江湖观点,其实是弊大于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