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4 品牌延伸案例探讨 :”为这碟醋才包的饺子”热梗背后的消费者认知

 

内容概述:煎饼品牌延伸到甜蘸酱,和甜蘸酱品牌延伸到煎饼,这两个品牌延伸案例不同结果的分析探讨。

 

艾克教授(Aaker教授,有些书翻译为阿克教授)在其关于品牌延伸的经典文章《品牌延伸--好的,坏的和丑陋的》一文中,运用多个案例阐述了他关于品牌延伸的观点,推荐大家阅读。今天跟大家分享文中的一个不起眼,但成林老师认为很有分析价值的小案例,来聊聊消费者对品牌延伸的评价,跟大家交流探讨。

 

艾克教授提及,有两个看起来相似的品牌延伸案例收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:一个是煎饼的领导品牌Aunt Jemina,开发可搭配煎饼的甜蘸酱品类,获得成功;另一个是相反方向的尝试,甜蘸酱的领导品牌Log Cabin,开发煎饼新产品,这个尝试最终失败了。

 

艾克教授推测可能的原因,是煎饼品牌Aunt Jemina的产品组合包含更广的食品类目,食品的品牌联想属性更强,因此更容易克服跨品类延伸的品牌联想障碍。

成林老师把这个案例翻译一下,大约相当于:美国版的“恒顺香醋”,开发新产品“恒顺水饺”,没有成功;美国版的“思念水饺”,开发新产品“思念香醋”,获得成功;两者都是各自品类的头部品牌。

 

成林老师认为,这其中的原因,可能就蕴藏在“为这碟醋才包的饺子”这个梗的火爆背后:“为饺子去买醋”是正常操作,“为这碟醋去包饺子”就是颠倒了主次,因此显得好笑。

由此可见,吃水饺这个场景中,消费者认为水饺品类是更高维度的主食,香醋品类是更低维度的酱料。因此,消费者可能会更容易接受从高维度的水饺品类,向低维度的香醋品类的品牌延伸,而不是相反的方向。

 

消费者产生这种思维,可能的原因有

  • 消费者认为,蘸醋吃水饺这个场景,水饺是主要品类,消费量大,单次消费金额高,购买频次也高;香醋是辅助品类,消费量小,单次消费金额低,购买频次也低。这种主要和辅助的划分,给水饺品牌带来了比香醋品牌更大的品牌信任。
  • 消费者认为,与香醋品类相比,水饺品类生产制作工艺更复杂,对技术和质量控制要求更高,因此对水饺品牌产生更大的品牌信任。

最后的结果,是消费者认为水饺品牌跨界制作的香醋,品质值得信任;而香醋品类跨界制作的水饺,就没有获得消费者广泛的信任认可。

 

类似的同场景品牌延伸,还包括咖啡豆和咖啡机,手机和充电宝,手机和手机壳,还可以是美容仪和护肤品,甚至细分到洗面奶主打品牌或洁颜油主打品牌,延伸到面霜精华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场景中,消费者判断品类是高维品类还是低维品类,是主要产品还是辅助产品,与具体品类的下列属性可能有关联:

  • 技术含量
  • 工艺复杂度
  • 档次和价格
  • 消费量
  • 购买频率,等等

 
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同场景的品牌延伸,仍然是跨品类的品牌延伸,会挑战消费者原有的品牌-品类属性联想,不是消费者理所当然就会接受的的,特别是品牌延伸方向,如果是从消费者认知的低维打高维,面对的挑战会更大。

应对方式就是开展消费者调研,以聚焦小组的方式,深入了解消费者对该场景的品牌延伸的看法和接受度可能性,就可以避免踩坑,或者通过消费者调研,了解合适的切入方式和强调一些消费者认可的共同属性,让品牌延伸变得更加容易接受。

 

品牌延伸是品牌增长领域的重要课题,我们在11月中旬分享了阿克教授关于消费者对品牌延伸评价维度的研究发现,作为品牌延伸系列的开篇,更多关于品牌延伸的学院研究和解读,在1月份会陆续分享给大家。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,可以关注我们。